四川担担面的由来
四川担担面是四川家喻户晓的美食,担担面比较大的特点是面条细薄,汁浓酥香,咸鲜微辣,香气扑鼻,十分入味。从而十分受欢迎,那担担面是怎么来的呢?
相传,清末时,自贡有一个挑着担子卖面的小贩,名叫陈包包。陈包包挑的担子里,有一种铜锅,锅中隔为两个格子:一个格子用来煮面条,另一个格子炖着鸡或蹄筋。他每天早出晚归,一边在大街小巷慢慢地走着,一边悠悠地敲着手中的梆子,叫卖着面条,当时,人们都称他卖的面条为“担担面”。由于陈氏的担担面制作讲究,面条是手工擀制,调料更是独特,用了宜宾叙府芽菜、资阳口蘑酱油、自贡太原井醋等,可谓是:咸鲜微辣,酥香扑鼻,五味俱全。自然,陈包包的“担担面”越做越红火,生意越做越大,就开了一家小面馆。虽然他不再挑担沿街叫卖了,但人们还习惯称其面为“担担面”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担担面渐成为自贡的特色名食之一。既然成为了特色名食,必然会广为流传,后来成都有人仿效,继而流行于整个四川。这就是担担面的由来了担子虽小,名堂不小
担担面能够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美食,扁担的功劳可谓是功不可没。由于老成都街巷众多,店铺林立,于是,扁担便成了运输的首选,《四川省志·民俗志》中就有“肩挑背磨,创业维艰”之说。《成都通览》中有一章特别描绘了老成都的《七十二行现相图》,其中,靠扁担营生的就近五十种,有凉粉担子、柴担子、席担子、茶汤担子、小菜担子等,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担担面,但是有抄手担子,据上了年龄的老成都人回忆,早期的担担面小贩并不仅仅只卖担担面,有的也兼卖抄手,即北方人说的馄炖。
从《成都通览》上描绘的抄手担子可看出其制作是相当的讲究。其用硬木制作。一头是一张小方桌的模样。“桌”面约一尺六、七寸见方,高可二尺许。“桌”下的四只腿之间和底下装有木板,中间有隔层,靠里的一方装有两扇门,俨然是一个玲珑的小柜。柜内的上层放面条、抄手皮、肉馅,下层放碗盏及蔬菜。桌面上放有酱油钵、醋罐、熟油辣子缸、盛肉躁子的大碗、装蒜泥的碟儿,以及小葱花、芽菜末、芝麻酱、味精瓶、胡椒粉……总之,包括了川味面馆所需的全部作料。桌面上方是一个“门”字型木架,横梁上安有一个铁环,用以穿扁担。木架上挂着竹编的筷子笼和夜晚照明用的陶质菜油灯。如果说,“担担”这一头是“操作台”兼“储藏室”,那么另一头便是“灶披间”兼“鼓风机”。也是同样大小一张“方桌”。桌面挖开长约一尺二、三,宽约八、九寸的洞,洞上放着大小与洞大致一样的铜锅,并有间隔隔出,分别用来炖母鸡、棒骨、和煮面,并用锅盖盖严。锅下是一个陶质焦炭炉,炉子两旁的空间,一边放小木凤箱,另一边是装焦炭的竹篮。这一头与那一头一样,也有穿扁担的木架和铁环。另外,扁担上还挂有一小木桶清水,用来洗碗、洗菜和添锅。
以上就是担担面的由来,担担面易于消化吸收,有改善贫血、增强免疫力、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经常被四川人作为筵席点心呢。